狗疫苗有风险吗?
从冉最佳答案
任何疫苗都有风险,但是风险非常之低。 我做过很多疫苗风险评估,包括假疫苗的风险分析(为假疫苗的设计提供建议), 狂犬病疫苗在2016年还被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列入了第二类疫苗严重的疫苗不良反应清单里: 这个清单里的疫苗都是经国家严格审批的,说明这些疫苗的危害确实存在且很低,但是必须严格按流程规范操作(特别是接种人员自己)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我们医院是疫情管控定点医院,曾经发生过疑似疫苗引起的传染病突发事件,经过紧急处理最后证明是偶合症,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事后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整改和提高,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了充分的预案,并且对全院医护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加强疫苗接种后的观察及处置原则。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可能有其必然性。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更加细致,可能就能将这些风险防患于未然。 例如某疫苗说明书写着适合3个月以上的宝宝,但实际中有的妈妈为了早些给宝宝建立免疫记忆,在宝宝刚满月就来接种疫苗;又比如某些疫苗是需要接种2针或者3针的,但由于医护人员或父母疏忽忘记,导致超期接种。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疫苗的不良反应加重甚至发生过敏反应。我们在接种医嘱时要详细告知家长/病人相关注意事项,并在接种后密切观察半小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处理。
作为儿科医生,虽然天天与药物、疫苗打交道,但是每当看到家长带着小孩兴高采烈地来找我拿疫苗注射证时,我依然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因为我能从茫茫人海中带回来一支支小小的疫苗,帮助孩子们远离疾病,健康快乐地成长!
疫苗不良反应又称疫苗反应或疫苗接种反应或异常反应,是指按预防接种程序与要求进行疫苗注射后,身体的组织器官或其功能受到损伤,导致身体功能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丧失。目前对“疫苗反应”尚无严格统一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伤害的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所谓“合格药品”和“正常用法用量”即为“药品质量和人体使用药品的过程均符合规定”。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疫苗反应”的定义为:在注射疫苗以后发生的任何医学事件,不管是严重的还是轻微的,也无论是否与疫苗相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相关定义为:在注射疫苗后28d内出现的相关或不相关的事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过对狂犬病病毒抗原含量符合WHO生物学试剂标准的狂犬病疫苗进行的100万例以上人群的临床试验表明,狂犬病疫苗的不良反应少且轻微,通常是一过性、自限性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硬结;轻度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少数接种者可能出现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等。法国、瑞士的多中心研究提示:局部不良反应、发热、不适的发病率分别为20.5%、9.5%、8%。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能完全康复,WHO认为这类反应不能称为异常反应。
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十分罕见,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过敏性休克等报道,多发生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或有预防接种禁忌症的患儿。国内1990-2001年有关文献报道,在132万计疫苗注射后出现了917例异常反应,报告的异常反应发生率为6.95/10万计,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为2.04/10万计。异常反应有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脑炎、腮神经麻痹、臂丛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多形性红斑、高热惊厥等等。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注射疫苗后发生的有些异常情况的真正致病原因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如对于既往认为属于异常反应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现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