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蛐蛐什么品种好?
斗蟋蟀,又称斗蛐蛐、斗蟋蟀、斗促织、斗鸡,是一种汉族民间游戏。 这种游戏相传起源于汉朝,到唐宋时盛行起来。《礼记·月令》上记载了当时的“驱傩”活动:“右鄙,使瞽叟鼓,驱疫鬼于庭;鬼形黑,大如鸠,具有五彩。”孔颖达疏:“此鬼即今所谓蟋蟀也……”。可见当时人们认为蟋蟀是一种妖邪之物。 到了现代,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斗蟋蟀的玩法和乐趣了。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下怎么玩:一般是由两人以上参与,通过两只昆虫之间的战斗来分高低。在正式比赛前,参加者还要给蟋蟀“称体重”“理头发”“换服装”,非常有趣。
要挑选好的斗蟋蟀品种,首先要了解他的特点。根据来源分为:中华蟋蟀(Cricetulus chinensis),亚洲蟋蟀(Cricetulus triton),和欧洲蟋蟀(Cricetulus barabensis);还有地方性品种,比如南方的川西坝子蟋蟀(Cricetulus kiangsuensis),以及北方的河北蟋蟀(Cricetulus hochi)等。
不同地方的种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已经逐渐产生了基因差异,进而导致了生理和行为上的区别。比如大家最关心的斗性。一般来说,我们把没有战斗就逃跑或者不进攻的蟋蟀称为 “懦夫”( Coward );而把连续进攻并且不退缩的蟋蟀成为 “勇士”( Bold). 其实,这些性格是在我们人类眼里看待他们的行为方式,而在实际斗争中,这两种性质都各有所需。因为在战斗中对方可能很快败下阵来,从而避免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而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勇敢者的生存几率往往更大。所以,没有绝对的“勇夫”或“懦夫”,只有适者和强者。
根据已有研究,不同地域的蟋蟀在战斗勇气上并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地域并非导致它们斗性各异的主要原因。 而真正影响其战斗行为的可能是温度——高温会激发它们的攻击性。有实验表明:当外界温度上升到35℃时,大多数雄虫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而当温度下降到15℃时,雄虫则表现出逃避的反应。 所以,在夏季白天进行斗蟋蟀活动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