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士奇为什么叫?
“哈士奇”这个名字,来源于其叫声的英文“Husky”。 严格来说,哈士奇并不是一种犬种,而是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一个亚种而已。由于身体强壮、适应性极强的关系,该犬被广泛用于捕猎和拉雪橇;随着工业的发展,雪橇犬在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以至于人们开始忘记这种曾经很常见的动物。直至二战时期,美军在北极冰原考察时发现了该犬,并取名为“Husky”。
当时,美国正计划组建第一只测试用雪橇队,以验证苏军最新研发的极地雪地汽车的能力。从苏联运来了数十只西伯利亚雪橇犬,这就是后来被称为“Husky”的那一批狗。它们被分成了若干对,分别来自不同血统和家庭。
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了 因为如果让它们单独生活的话,很可能无法进行交配,以至于绝后。毕竟它们是如此地相似,以至于从外表很难分辨。不过随着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物资变得极其珍贵起来,这些小狗的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原来,在二战末期,美苏两国在西伯利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都想将北极航线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抢占先机。
随着局势变得越来越激烈,美军已经无力再为军事行动提供足够的物资,于是便将目光投向了刚刚发现的“新大陆”——阿拉斯加。 在那片未经探索的土地上,也许能够找到足够多的自然资源以支援前线战斗。更重要的是,阿拉斯加离北极航线的距离比夏威夷要近很多,如果能够在这里建立基地并进行开发的话,势必可以缩短航程,进而减少物资消耗量。同时,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起到锻炼士兵意志的作用。
1943年,一则招募令开始在阿拉斯加颁布,内容如下: “现需要500名志愿人员前往阿拉斯加参加劳动,负责开采镍矿、建造炼镍厂及维护其他相关设施。所有工作均由美国陆军工兵部队负责指导完成。
“工作内容并不危险,并且可以得到充足的报酬——每天3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元),这已经超过了普通海军水手的工资水平。还能得到额外的补贴,以作为生活条件差的补偿。 ” 这则消息引起了极大反响,报名的人络绎不绝。经过筛选,最终有750人成功入选。他们分别被分配至不同的营地,开始展开工作。
而“Husky”,就是在这时引入到美国军队中的。因为这些志愿人员的任务,是帮助建立一个新的基地,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他们运输到指定地点。这时,具有耐寒特性的哈士奇派上了用场。它们被编成队伍,依次往返于驻地与码头之间,将船员们运送到达目的地。
“Husky”还擅长在崎岖的地形行驶,这是由它们的体格决定的。西伯利亚雪橇犬的腿又长又细,使得它们能够在冰天雪地中灵活地穿越危险区域。即便前面是陡坡,也不会阻挡它们前进的步伐。只要给它们一个机会,就能带你走遍天涯海角。